🎨文献、电子书快速提供、英文论文撰写查重以及语法校对服务,全部免费!快快联系小编(文末二维码添加)。
第一作者:梁明星
通讯作者:马杰,于飞
通讯单位:同济大学,上海海洋大学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fm.202209741
- 采用逆向缺陷工程策略,制备得到高边缘型氮掺杂的类管状碳材料,利用氢键作用调控前驱体来调控吡咯氮/吡啶氮比例;
- 得到的高吡咯氮/吡啶氮比例的碳电极(HCl-NC)展现了高容量(100.3 mg g-1)、快速率(1.7 mg g-1 min-1)、低能耗(82.9 kJ molNaCl-1)以及优异长循环稳定性的除盐性能;
- EQCM-D揭示了钠离子去除过程机制,DFT计算表明,HCl-NC电极的优异性能归因于类管状、高吡咯氮/吡啶氮比例以及石墨碳纳米畴所构成的协同作用结构。
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,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逐渐增加。陆地淡水资源紧张,区域分布不平衡,而海水和陆地咸水资源丰富,占全球水资源的约97.47%。因此,海水/微咸水淡化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。此外,工业用水占城市总用水量的60~80%,而在各国工业类用水中,工业循环冷却水约占工业用水量的70~80%。工业循环冷却水的主要水质特点是高硬度、高含盐等,会对循环冷却系统设备产生重大危害。电容去离子(Capacitive deionization,CDI)技术具有效率高、易再生和易维护等优势,在脱盐、离子分离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。由于成本低、导电性好、资源丰富且容易获取,碳材料被认为是最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CDI电极,因而得到广泛应用。然而,脱盐容量低、速率慢、稳定性差等难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。因此,开发高效碳基电极对推动电容去离子海水淡水、工业循环冷却水除盐具有重要意义。有鉴于此,同济大学马杰教授团队和上海海洋大学于飞副教授团队合作,采用逆向缺陷工程策略,制备得到的高边缘型氮掺杂的类管状碳材料,该电极展现了高容量、快速率、低能耗以及优异循环稳定性的盐离子去除性能,为开发应用实际海水淡化、解决工业循环冷却水高盐难题的CDI碳基电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设计思路。
本研究采用逆向缺陷工程策略,以三聚氰胺作为前驱体,利用氢键作用调控前驱体,之后经热聚合、氢气氛围下梯度升温煅烧,得到最终的氮掺杂的碳材料。相关分析测试表明,得到的碳材料微观形貌呈现类管状,表面含有含氮、含氧官能团,比表面积>200
m2 g-1,具有微孔/介孔主导的分级多孔结构。Raman和XPS测试表明,相比未调控得到的碳材料(NC),氢键作用调控得到的碳材料(HCl-NC)具有更多缺陷结构,其吡咯氮/吡啶氮比例高、石墨氮比例低。低石墨氮比例有利于提高循环稳定性,高吡咯氮/吡啶氮比例有利于促进电化学性能。图2 氮缺陷表征
EPR测试表明,HCl-NC具有更小的石墨碳纳米畴;Zeta电位、零电荷点和核磁氢谱测试揭示了缺陷形成过程机制。电化学测试表明,HCl-NC电极展现了更高的电化学容量和离子扩散性能、更低的内阻和界面转移电阻以及更高的电荷载流子浓度。图4 电化学性能测试
脱盐测试表明,HCl-NC电极展现了100.3
mg g-1的脱盐容量、1.7
mg g-1 min-1的平均脱盐速率,其盐去除容量优于目前所报道的最新的CDI电极。其能耗(82.9 kJ molNaCl-1)低于恒压操作条件下报道的典型碳材料的能耗的一半。长循环测试表明,长时间循环后脱盐容量没有出现衰减,证明了HCl-NC电极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。图5 脱盐性能与长循环稳定性测试
EQCM-D测试证实了Na+吸附的高度可逆性,大约有两个水分子与Na+共同插入到材料中。在吸附初始阶段,电极实际的质量变化几乎完全符合理论质量变化趋势,这表明所有的电荷都用于Na+的吸附,没有其他副反应发生。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揭示,相比氮掺杂的石墨烯和纯碳纳米管,具有吡咯氮/吡啶氮掺杂的类管状碳对钠离子的吸附能最高,阐明了HCl-NC电极微观结构(类管状、高吡咯氮/吡啶氮、石墨碳纳米畴)与优异脱盐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。图6 EQCM-D测试与DFT计算结果
梁明星,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19级博士研究生,导师为马杰教授,研究方向是电容去离子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。本科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,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,现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
Functional Materials、Advanced
Science、Nano Research、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。曾获得过北京市优秀毕业生、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称号。
马杰,同济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长期致力于电容去离子/电吸附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应用,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课题,在Adv. Funct. Mater.、Adv.
Sci.、Nano Let.、Research、Water. Res.、Environ. Sci. Technol.等期刊以第一/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,ESI高被引/热点论文20篇/次,论文被引9000余次,参编英文专著3部,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项。担任Sci. Rep.、Chinese
Chem. Lett.、物理化学学报、功能材料和材料导报等期刊(青年)编委,Nanomaterials、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客座编辑,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、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环境保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,入选“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”、同济大学“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”等,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、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,2016-2019连续四年荣获Publons环境与生态及交叉学科领域“顶级审稿专家”荣誉,2021年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《环境修复材料》分会主席,2020、2021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“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榜单”。马杰课题组网站:https://nano.tongji.edu.cn/文献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2/ adfm.202209741往期推荐:
向环材有料投稿,即可在文献电子书直达群享受免费文章查重以及校对服务!环材有料为广大环境材料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、研发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分享平台,我们组建了环境材料热点领域的专业交流群,欢迎广大学者和硕博学生加入。
进群方式:添加小编为好友(微信号:19921509369),邀请入群。请备注:名字-单位-研究方向。